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,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劳动的诗句。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,让我们不妨走进古诗词,看看古代劳动的一些片段和场景。
《吴越春秋》中的《弹歌》有云:“断竹,续竹,飞土,逐肉”,仅八个字,便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。他们砍竹,接竹,制作弹弓捕猎禽兽,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,反映了原始人类获得更多猎物的渴望。
《诗经》中的《伐檀》,也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。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,河水清且涟猗。不稼不穑,胡取禾三百廛兮?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貆兮?彼君子兮,不素餐兮!”这首《伐檀》,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,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。《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毕发,二之日栗烈。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饁彼南亩,田畯至喜!”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,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。一首首最早的劳动诗,在厚重的历史中,体现了远古人类的辛劳、快乐和渴盼。
“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”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佳句,说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早出晚归的劳动场面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……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。”则反映了一个烧炭老人劳动的艰辛。这首叙事诗,形象鲜明,千古流传,感人至深。唐代诗人李坤的《悯农》,更是家喻户晓。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这首诗具体生动,字字如金,对后人有深远的教育意义。它警示我们,一粒米,一口粥,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得来的,千万不要浪费粮食。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陶渊明的这首《归田园居》,描写了诗人躬耕劳动的情景,可以看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。质朴的诗句清新自然,言简真挚,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生活。宋代诗人范成大《四时田园杂兴》:“新筑场泥镜面平,家家打稻趁霜晴。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连枷响到明。”写出了农民通宵打谷的繁忙景象,同时也描述了他们通过劳动收获五谷的喜悦心情。
一首首经典古诗词,从千年的风霜中走过来,它浸透了劳动的血液,飞出了劳动的魂魄。让我们在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,握紧拳头,砸出劳动的抓痕,在生生不息的血脉里,创造最美的生活!
下一篇:最后一页
记者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,鉴于目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,为维护广大考生健康安全,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,河南省原定于6月11日
尖嘴猴腮是人们对猴子的固有认识,但凡事都有例外,最近,郑州市动物园就有一只猴因长着一张方方正正的脸,被送外号人脸猴,其独特的长相令
中原区民政局提醒:尽量避免扎堆,只要感情好,每一天都是好日子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,成为很多新人眼中寓意美好的好日子。为满足准新人们
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,今年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。记者今日从省、市文旅部门获悉,为进一步提振行业发展信心,
浊波浩浩东倾,今来古往无终极。在中国所有的大江大河中,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文化意义上来说,黄河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。如果从高空中俯瞰,
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,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、位于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,正式面向公众开放。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
想要了解郑州这片沃土流淌着的文化脉络吗?想要寻找郑州是最早中国历史起源的佐证吗?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,由郑州市委网信办指导,新浪河
5月18日0—24时,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6例(轻型),其中延边州3例,白山市3例(含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);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
2022年5月18日0—24时,天津市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(其中4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)。新增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。